公共场所要对电子烟说“不”******
在不少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号称“低毒无害”的电子烟成了人们的新宠。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许多城市,电子烟仍游走于公共场所禁烟管理的空白地带。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电子烟同样会产生“二手烟”,并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需逐步加强管控,不让公共场所禁烟管理“留白”。
多地探索先行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出现了新的禁烟标识,志愿者们手持禁烟标识,对在会场中使用电子烟的人进行劝阻。10月28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实施,规定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
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部分城市已通过立法等方式明确公共场所禁止使用电子烟。2019年1月1日,杭州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成为国内首个把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畴的城市。随后,海南省及深圳市、张家口市等多地也推出升级版“禁烟令”,明确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管理范围。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姜垣介绍,今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布《电子烟管理办法》,随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电子烟国家标准。“今年以来,我国多个部门相继出台文件加强对电子烟的管理,为建立电子烟监管体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姜垣说。
从世界范围看,加强电子烟使用管理也正逐渐成为共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烟草流行情况报告显示,除了完全禁止电子烟的地区,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至少一项措施限制吸食电子烟,包括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电子烟,禁止电子烟的广告和推广、要求在电子烟包装上标注健康警示等。
“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在电子烟使用管理方面做出了探索,但目前除少数地区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外,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在法律层面规定在公共场所禁用电子烟。”姜垣认为,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管理范围势在必行。
严管电子烟,必要性何在
一段时间以来,电子烟因其宣称的“帮助戒烟”“低毒无害”“无二手烟”等特点成了许多烟民的选择,又因多样的造型让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把使用电子烟当作“潮流”。有年轻人认为,电子烟不含焦油等有害物质,和传统烟草有很大区别,“没必要管这么严”。事实果真如此吗?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行为干预科主任李威提醒,电子烟本质仍是“烟”,其中不但含有尼古丁等成瘾物质,还会和传统烟草一样产生含有有毒有害气体的二手烟,危害身体健康。
“电子烟产品虽然不含焦油,但尼古丁含量不少,并且为了将尼古丁溶解,在烟油中加入了丙二醇和甘油,加热后产生的甲醛、乙醛、丙烯醛等致癌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逆的伤害。”李威说。不仅如此,电子烟的二手烟中还包含传统烟草中没有的铅、铬、镍等重金属物质。电子烟的二手烟是水雾状的气溶胶,“水雾”散得更快,但有害物质不会消失,因此电子烟二手烟的危害隐蔽性更强。
更为严重的是,电子烟成了青少年吸烟的突破口。“相比较传统卷烟,电子烟的外形、味道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秀荣说,一些年轻人本来对香烟不感兴趣,但在公共场所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使用电子烟,觉得“很酷”,就也加入了吸烟者的队伍。一些青少年通过吸电子烟成了新烟民,原本宣传帮助戒烟的电子烟反而扩大了吸烟者数量。
此外,公共场所禁止使用电子烟,也能进一步降低禁烟执法难度。一位基层监督管理人员表示,在查处一些公共场所吸烟行为时束缚较多,需要提前分辨对方使用的是电子烟还是传统烟草,执法难度较大。
不让禁烟效果打折扣
“控烟条例落地实施让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场所的电子烟使用率有所上升。”李威介绍,2021年天津公共场所和室内工作场所电子烟使用率较2020年均有明显提升。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禁烟条例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姜垣说,要让公共场所禁止使用电子烟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立法是关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0%;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到80%及以上。
“健康中国必须是无烟中国。”姜垣建议,各地要对控烟条例进行细化修改,通过立法等方式将电子烟纳入管理范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
“立法先行能有效引导公众舆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周望说,目前在电子烟使用方面公众认知仍存争论,导致各地在推动电子烟管控方面的步调不一致,“立法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刘秀荣认为,今年5月,《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的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能进一步降低电子烟对青少年群体产生的危害。“相关法律法规需尽快出台,尽可能降低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影响,把青少年的第一口烟掐灭。”刘秀荣说。
(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尹思源 郭方达)
咳痰困难怎么办?别硬咳,有人已咳至晕厥、咳出脑卒中******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刘庆钧
现在有不少老人感染新冠后,喉咙里“呼噜呼噜”,有痰,但就是咳不出来,怎么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詹少锋主任医师提醒咳嗽有技巧,别硬咳,因为在临床上已遇到有老人猛烈咳嗽至晕厥,甚至诱发脑血管意外。
詹少锋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呼吸道时,呼吸道的黏膜会充血和水肿,还会分泌大量的炎性渗出物。此外,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也会脱落,体内的免疫相关细胞也会聚集在炎症的部位,吞噬外来的病毒,这些细胞也会随之发生脱落和坏死,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痰液。
“但有了痰要尽量咳出来,可以减轻气道的压力,有助于康复,所以说咳嗽是人体一种保护性反射。”詹少锋说。
有不少老人咳痰困难是怎么回事?詹少锋解释,老人呼吸肌相对乏力,加之前期出现发热症状时,体内水分丢失比较多,最近广东天气也比较干燥,都会增加痰的黏稠度,因此较难咳出来。另外有些老人不太会咳嗽,咳嗽像是在清嗓,是无效咳嗽,也难把痰咳出来。
“咳不出痰,千万不要硬咳。”詹少锋指出,“在临床上,我们已遇到有老人出现咳嗽性晕厥,这是剧烈的咳嗽导致的短暂缺氧,进而刺激神经引发短暂的晕厥。另外老人多有血管硬化,也就是说血管本身就比较脆,剧烈咳嗽导致血压升高有可能引起血管破裂,进而诱发脑卒中等脑血管意外事件,临床上也已经遇到这样的老年患者。”
詹少锋建议,当遇到老人咳痰困难时,可以服用止咳化痰药,帮助痰液稀释,更容易咳出来。另外家中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的湿度,也要鼓励老人尽量多喝水,也有助于排痰。老人咳嗽时可以深吸一口气,用力收缩腹部,让咳嗽时增加腹腔压力,可提高咳嗽效率。另外,在老人咳嗽时,家人可以用空心掌帮助其拍背,从背部中心呈放射性向背的周围拍,也有助于痰液的排出。